喂狗的喂怎么写?
用笔画出的“喂”字,应该是最为经典的笔划符号了,简单易懂好辨认。 但在现代文字学里,这个字却是“争议”重重。因为除了“口字本义是口形”这一点得到了普遍认同外,其他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分歧。 我们先来看看汉字的造字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得很清楚,上面部分是“犬”,下面部分是“口”,合起来就是“喂”。 但到了清代,有个学者名叫段玉裁的提出不同看法。他在《古文尚书撰异》中认为“喂”字上部分的“犬”其实是“言”,下部的“口”才是“犬”,整个字的意思应该是“狗说话”(吠)的意思。他还引用《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中的“紽”字来进一步说明他的观点。 “紽”字上半部分的“朱”字,在古文字构造里是“示字结构”,也就是“示”字旁加一个“止”,所以和“言”字没有关系;而且上下结构的“緎”字,也说明“緎”的上部不是“言”。
既然“言”字不能解释“喂”字上的部分,那这段论述就存在很大问题了。 现代文字学家对“喂”字的构形分析,大多采纳段玉裁的观点。但段玉裁的失误在于他把小篆中的字形混淆了。清人王筠在《文字蒙求》中说:“世本‘喂’下从‘言’,《仓颉篇》下从‘士’。”他指出的现象正是清代学者们一再提及的“《说文》之字,有时而下从士”的情况。
段玉裁的错误就在于把这种小篆字形当成了造字的本来形状。其实“言”“士”“口”这些部件都是后加上去的,最早的字形应该像“王”: 王字在古代也读wéi,所以这个字最早的意思应该就是“用言语教狗”或者“对狗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