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狗注射疫苗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刚刚做过科普,就拿来这里回答了。 首先说为什么要给狗狗注射疫苗呢? 因为病毒性疾病可以通过疫苗接种而得到预防!
按照我国宠物疫苗免疫程序规定(注意这是规定不是推荐免疫程序),幼犬出生45天就应该接种第一针疫苗,此后21天左右接种第二针疫苗,再之后30天左右接种第三针疫苗。而狂犬疫苗则需要在第三针疫苗后的15-30天内接种。 那么疫苗是如何起到预防作用的?又有哪些危险可能发生在接种疫苗后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疫苗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实现的。所谓“产生相应抗体”就是说一旦病毒入侵机体,相应的抗体就会迅速与病毒结合,进而激活机体的免疫细胞,使得它们能及时识别并清除侵入的病毒。 所以,如果接种疫苗得当,疫苗就能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如果在疫苗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应当如何处置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正确的疫苗呢?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疫苗成分。 目前可用于动物疫苗制剂的疫苗分两种,一种含细菌类抗原,称灭活疫苗;另一种无细菌类抗原,称弱毒疫苗。 无论何种类型疫苗其成分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即疫苗中含有的细菌或病毒型株,都不会因为灭活或者弱毒而有所增加。所以,灭活苗和弱毒苗都具有相同的危险性。
一般来说,当疫苗被动物机体识别后,会立即启动机体的防御系统,此时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对抗病毒的侵袭。 细胞免疫是指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淋巴因子,直接杀伤病原体;体液免疫是由B淋巴细胞致敏,通过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方式间接杀灭病原体。 当然,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杀灭,最后都必须经过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杀死病菌的物质输送到细胞内部,彻底杀死病毒。
不过,尽管疫苗中的细菌和病毒被消灭了,但疫苗本身是一种外源物质,动物机体并不希望它的存在,疫苗会引发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反应。 如果反应轻微而且短暂,则不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但如果反应强烈且持久,则有导致动物死亡的严重后果。 所以,在疫苗接种过程当中及接种后,我们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做好预防措施。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的反应如接种部位的肿胀、疼痛、发红、发热等;全身反应如乏力、畏寒、头痛、肌肉酸痛等。 但这些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无需特殊处理,适当加强护理即可。 如果出现严重的全身反应或是持续发热不止,应立即就医诊治。 对于某些特殊的个体,比如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动物,妊娠中晚期的母畜,刚出生的婴犬,抵抗力低下的动物,在接种疫苗时及接种后须多加留意,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另外,对于个别敏感的动物,在疫苗接种前后可适当使用抗过敏药物减少疫苗的不良反应。 在为动物接种完毕后,应妥善保存剩余的疫苗,切忌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