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吃太油的东西怎么办?
人类的食品中,含油脂及胆固醇最高的是肥肉。肥肉吃入动物肠胃里,经过了消化分解,变成氨基酸和脂肪酸。其中有的脂肪酸,人类可以利用的,就由胆固醇加工合成的人体必需的生物膜——胆固醇,有的则不能够被利用,就以脂肪滴状悬浮在肠壁中,被人们排出。
在肠壁中,脂肪滴与肠吸浆浆膜之间的凝胶状物质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物质在脂肪滴小,与消化能力正常的时候,很稳定,对脂肪滴起固定、联轴、结合、输送作用。在脂肪滴大、与肠吸浆接触少的时候,这种作用就小,甚至没有。脂肪滴小,其表面的疏水性基团多,互不见面,不易联成一个整体,小脂肪滴易散失到肠腔中去。脂肪滴大的时候,疏水性基团少,易面对面接触,互相结合联合形成大脂肪滴,并粘在肠黏膜细胞上。如果此时肠粘膜细胞老化,脂肪滴越结越大,由肠黏膜细胞凹陷裂解吸收而进入血液。
脂肪在人体内的吸收过程,称为脂肪的消化。消化能力是人体消化系统功能的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体营养的强弱。婴儿出生12小时后,胃液分泌逐渐旺盛;到1个月时,胃液已处于旺盛状态;2月后,小肠消化酶逐渐增多,脂肪消化率逐渐增加。成人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大部分在小肠上部被吸收。胆汁和小肠黏膜消化酶对脂肪的消化十分重要。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盐,它的作用是促进了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如果一个人的消化能力受损,或者存在影响脂肪吸收的疾病,大脂肪滴就不能被吸收,而被排出体外。这种脂肪滴,尤其是大分子量多、表面疏水性差、不溶于水的脂肪滴,在肠腔内经过细菌分解及脱氧作用,生成的物质可以引起便秘、粪结石。这虽不会马上使人得病,但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一些肠道疾患,如肠粘连、肠炎、肠结核、乙状结肠囊肿,以及病后虚弱、年老体衰的人,由于便秘或肠蠕动慢,肠内长期停滞,脂肪滴得不到冲刷而大量聚集,被粪便挤压成串,或粘合一起成块,以致加重了胃肠负担和腹直肌的压力,极易引起胃下垂、直肠下垂等疾病。
脂肪滴入血液循环后,一部分脂肪代谢产物与胆汁酸等一同从大便中排出。进入血循环内的游离脂肪滴,大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少部分与极低密度的脂蛋白相结合。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相结合者,能维持血流中的容积,有运输脂肪到体内各组织的作用。与白蛋白相结合者,则可阻止血浆中的脂肪滴增大,不会沉积,随同尿、胆汁排出。
如机体摄入脂肪,超过体内代谢需要,超过部分便会沉积下来。机体对脂肪的生理需要量,主要取决于机体对脂肪的能量及营养的需要,而与年龄、性别、劳动强度、饮食嗜好、环境等因素关系不大。
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自己决定每天的脂肪摄入量。如老年人、患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的人,由于血脂普遍较高,每人每天可从脂肪中摄入50克至100克,不超过150克。青年人由于体内新陈代谢较旺盛,每天从脂肪中摄入100克至200克为宜。人在成年以后,皮脂分泌量减少,如果脂肪摄入过多,体内就不能贮存一定的脂肪。一些人因过于迷恋健美身材,盲目地节食减肥,造成体内脂肪含量过低,皮脂分泌量更少,皮肤萎缩皮肤失去弹性和光泽,形成皮肉紧绷和沟凹陷,看上去非常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