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得肝炎还能活多久?
肝脏是动物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也是机体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 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因和发病机制,如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肝损害常表现为高热、厌食、呕吐、腹泻和皮肤黄染;药物或中毒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往往起病较缓,但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昏迷、惊厥甚至死亡,而自发性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发病机制也尚不明确。 大多数肝炎病例,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病例,经适当治疗后预后良好,病死率较低(5%左右);但是某些特殊类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较差,尤其发生肝硬化者,病死率较高。
1.细菌性肝炎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肝病明显减少,但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使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治疗失败成为可能。对于细菌性肝炎患者,即使症状好转,也不能自行停药,否则会导致菌群失调,给治疗带来困难。一般认为,在症状缓解后继续服用药物治疗7~10天方可停药。
2.脂肪肝 如果不及时消除引发脂肪肝的各种因素,那么脂肪肝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及纤维化,最终出现肝硬化。应及时了解引发脂肪肝的原因并消除之。一般通过饮食的控制,运动的调节,同时配合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多数病人都能够逐渐恢复。
3.慢性肝炎 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是病毒,尤其是乙肝病毒。如果患者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没有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且肝功能持续正常12个月,则可以视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此时,患者无须用药治疗,只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即可。 如果检查发现转氨酶等指标升高,则应予以降酶、保肝的治疗。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清除病毒的药物,所以抗病毒治疗只能控制病毒的繁殖,无法将它们完全杀灭。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来说,终身携带病毒并将病毒复制传给下一代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预防肝炎病毒的感染至关重要。除接种乙肝疫苗外,应注意尽量避免使用血制品,不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严格消毒注射器和针头。 对已有合并症的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如果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要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