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乌龟的年龄?
自然界的乌龟是没有“年龄”这个概念的,它们只知道“今年是否过得去(能活下来),去年是不是过得去(能活下来)”这样二进制式的生存和繁衍策略——当环境恶劣到难以生存下去时,它们不会像人类一样思考“我已经XX岁了”、“我的一生过了一半了”之类的问题;只有当我们人类对它们进行圈养、喂食的时候,才会出现“龟龄”的概念。
所以,要判断一只野生乌龟的年纪,理论上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能做到的最接近的判断就是:这只鸟在自然界可能存活多久,或者它处于这个年龄段时,在这个季节应该处在什么活动区间。 比如说,在野外观察到一只4岁的乌龟正在四处觅食,那么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它还有一定的寿命,估计还能再活15年以上;如果是一只刚刚孵化的幼龟,那可以想象它在成年后会继续存活下去,寿命会更长一些。
但是,这里所说的“活到成年”、“长到成体大小”,都是根据已知个体的统计结果,是一个无差别的平均数,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体而言,它们的成长节奏是有快有慢的,不能以已知的平均规律来简单推断具体某一个体的未来。比如,在同一个蛋里孵化出来的两只小乌龟,可能在长大后,体型相差会有几倍甚至更多,而寿命的差距也会随之拉大。 至于如何判断它的年龄处于哪个范围值呢?那就只能是凭借观察和经验了。
比如,在野外看到一只40cm以上的乌龟正在晒太阳,而同时周围的同年龄期的乌龟大部分已经处于繁殖期并开始寻找配偶(公龟会开始追着母龟爬行试图交配),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致判断前者的年龄应该在4岁以上了,后者的年龄则在2年以上。 但是,如果遇到一只能长到70cm以上的大乌龟,这种判断方法的误差就会变大,因为达到这么大身体的乌龟,绝大多数都已经过了性成熟阶段且至少发生过一次交配行为。
而对于人工饲养的乌龟来说,由于可以从雏龟就开始投喂食物并定期更换新饵料,饲养员可以很精确地计算出它们每一顿饭所消耗的热量,再通过测量这些热量能够换取几克蛋白质,进而换算成等价的生物量,这样就可以比较准确地判断其“年龄”了。 但这种方法只适合于进食正常的个体,对于那些长期不进食或只吃极少食物的乌龟就不适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