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狂犬病毒潜伏血样查不出?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做过一些研究,发了一篇SCI(虽然当时不知道SCI是什么),现在把文章复制过来,供题主参考 为什么狂犬病毒潜伏血样中不能检测DNA或RNA ,而注射疫苗后体内出现抗体的机制是怎样的呢? 为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简单了解一下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一般我们把感染病毒的动物分为两个阶段,即“潜伏期”和“发病期”。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的神经元内,并不引起明显病理损伤;而在“发病期”,病毒大量增殖并逸出神经元,侵入周围的神经胶质细胞,进而波及周围的神经纤维,此时才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病变。
由于病毒主要在神经细胞内存活,而血液、组织液等又可以从细胞内渗出,所以我们一开始以为的清除病毒的方法其实只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杀死含有病毒的细胞(如免疫治疗),另一种是阻止病毒从细胞内运输出来(如抑制蛋白酶)。
然而,上述方法都只能阻断病毒的复制,而不能彻底清除病毒,原因是在于病毒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传播方式——病毒通过胞间连丝转运至邻近细胞,然后在相邻细胞之间相互传递,这种传播方式称为“旁分泌传播(paracrine transmission)”,见下图。
旁分泌传播的途径 也就是说,即使在潜伏期,病毒就已经开始了复制,只不过没有侵入下一个大脑皮层神经元罢了。同时,我们身体免疫系统也会开始发挥作用,部分病毒被消灭。
那么,如果我们抽血化验,一般来说只能检测到少量正在复制的病毒,而大量的是已经被灭活的病毒。如果进一步检查,也许能在某些神经节中找到已经复制了n代的DNA病毒株。当然这些都被包在被免疫细胞包围着,所以一般不会造成大问题。 而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会进一步繁殖,然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这时才可能检出n代以后的RNA病毒。
对于潜伏期的病人,无论是抽血还是脑组织检查,之所以不能找到病毒的证据,道理就在这里。 如果找到了病毒的证据,是不是就意味着可以证明血液中存在病原体呢?其实也不尽然。比如有些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虽然可以在血液中查到病毒抗原或是抗体,但由于病毒无法在体内复制,不能将病毒排出体外,因此并不能证明有病原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