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期狂犬病有救吗?
1、不是所有的狗都有狂犬病毒,没有病毒的狗是不会传染疾病的。 我国属于人患狂犬病毒病低发病国家之一,2008年至2013年,每年报告人类感染狂犬病例数均低于500例(平均437.5例);从2014年起,报告的感染狂犬病例数有所上升,但始终在较低水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疫苗使用评估方法计算,我国人均疫苗接种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16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免疫规划改革,推行多联多价疫苗,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接种成本。 虽然我国处于低发病国家,但是不能排除个别案例的发生,因此对于可能被咬伤的风险要加以注意。 美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95%以上的犬类动物都能够产生较好的抗体反应,这意味着几乎可以100%防止疾病发生[2]。而在中国,目前国产的狂犬病疫苗已经实现了“械”字批文,通过了生物制剂评价,其有效性得到进一步印证。
2、如果被可疑的动物如流浪猫、狗等咬伤,应立即处理伤口,及时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和狂犬病疫苗,以预防狂犬病的发生。 如果在接种后24小时内,疫苗剂量不足或疫苗失效,应补种疫苗。需要注意的是,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这种抗体有可能持续数年。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和婴幼儿中,注射疫苗后抗体阳转率和持续时间都会缩短。如果在接种疫苗的同时配合服用维生素B族和有抗病毒作用的营养物质,包括麦芽油、卵磷脂等,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减少副作用。
狂犬病病毒潜伏期的长短同伤口部位、伤口深浅、进入人体病毒的量、机体免疫功能的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狂犬病病毒,从被携带该病毒的动物咬伤的部位进入机体后,首先在局部肌肉或神经内复制增殖一段时间,该阶段一般不出现任何症状或体征,这段无症状期称之为狂犬病病毒的当地复制期,持续数天。
病毒在此复制增殖到一定数量后,才进入神经纤维内,然后借助神经纤维快速向中枢神经内移动并进行复制增殖,当病毒在中枢神经内大量复制增殖,在脑组织、脊髓等处形成一定的基数后,病毒沿周围神经扩散到其他组织,例如皮肤、唾液腺、角膜等,同时机体开始出现相应症状,这个阶段称为狂犬病的神经复制期,该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可有潜伏期、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等症状。因为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狗咬人而致人感染狂犬病的狗,经实验室检查结果呈阳性,即表明该狗体内携带狂犬病病毒感染了咬伤的人。
对于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所咬伤的患者,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规范的要求,必须立即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犬伤门诊就诊,注射狂犬病病毒免疫球蛋白(或者血清)及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者血清的作用在于中和局部伤口狂犬病病毒,抑制其繁殖并阻止其向神经内移动。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目的是促使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目的是使病毒无法在神经组织内成功复制并阻止病毒向周围神经及向中枢神经侵犯,这样便可解除狂犬病病毒对人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