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眼睛为什么有夜视功能?
首先,家养宠物猫是杂交出来的品种,父母代眼里没有纯天然的夜视能力。 其次,我们通常说的“夜视”指的是在夜间或者弱光环境下能够看清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大部分脊椎动物都有(包括人),只是不同物种间存在差异(跟猫头骨有没有神经节有关),而跟猫狗这类杂交出来的物种关系就更不大了——因为它们压根就没有夜视能力。
如果你家里养了猫,并且在晚上打开手电筒照射它的眼睛的话,你会发现,虽然它在黑暗中看不出东西,但是它会因为光线的刺激而眯起眼睛,并且瞳孔会缩小(对光线敏感度提高),如果继续照它,它可能会挠脸或者转圈躲避光线等,这些都是动物在黑暗环境中对于光的反应,是一种本能。 所以题主提到的「猫有夜视功能」其实是误读,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猫在黑暗环境下能看见东西」。 而关于夜视能力的形成,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这样: 黑夜里,大多数动物都是靠视觉器官外的感受器来感知环境中的光强、色温等信息从而来寻找食物和配偶的。
其中,锥状细胞(Cone cell)是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内)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细胞之一,它主要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光)敏感,对颜色识别也很重要;而杆状细胞(Rod cell)主要对低波长的电磁波敏感,对光强很敏感,但却对颜色辨别力很差。所以,只有有了这两种细胞,物体颜色与光强的信息才能被感知,而在黑夜中,大多数动物只能看到黑白两色。 但有一种哺乳动物例外,那就是猫头鹰。
猫头鹰在夜晚能够识别所有颜色,它们的锥状细胞与杆状细胞和我们的不一样,对某些波长电磁波的反应与我们完全不同,所以我们用光照射他们的眼睛时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刺激。另外,猫头鹰眼球的角膜是突出的,这使它们的眼角膜面积(相当于一个光学透镜)比眼睛直径要长得多,可以聚集更多的光线,以便能在昏暗的环境中捕捉到老鼠等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