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每年都打吗?
是的,需要每年注射! 疫苗的作用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而抗体的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例如我们熟悉的乙肝疫苗,注射后体内会产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抗体,如果抗体水平明显下降甚至消失,说明机体可能处于感染状态或者需要加强接种。 所以,接种疫苗后还是需要注意日常防护,勤洗手、少接触易感人群,避免感染。一旦感染,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疫苗接种史,遵医嘱处理及复诊。
很多疫苗都是预防疾病的灭活疫苗(如流脑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如麻腮风疫苗),虽然接种后能产生持久的抗体,但抗体水平和保护效果会随时间衰减,因此就需要每年加强免疫。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破伤风类毒素,属于类毒素,注射后可使机体产生长期免疫力,无需每年注射。 目前推荐接种疫苗的时间表详见下图。
流感病毒极易发生变异,从而打破人体内原有的免疫平衡,而促使新的病原体产生。正因如此,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成立了流感监测网,各个国家的监测机构都可以通过这一个国际网络获得最新的疫情和毒株,然后研发相应的疫苗。
因此流感疫苗每年都需要重新研发和生产,当年的疫苗只能预防当年的病毒。
当然,即使疫苗没有研发出来,也可以在出现流感疫情时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防治。但是,病毒群体往往规模庞大,复制速度极快且极易变异,药物较难全面“围剿”病毒。
因此,流感在我国仍然是一种高发和常见的传染病。据国家卫健委的相关调查,2016年,我国所有网络实验室检出的流感病毒主要亚型是H1N1及A(H3N2)两种。
为了预防可能暴发的疫情,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应对策略,并且储备了充足的防控资源。以北京为例,目前该市已在全市部署了526家流感样病例监测网点,59家哨点医院进行病原学监测。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也指出,流感本身并不可怕,大多数患者在7天左右即可痊愈。但是,流感可能转为重症,甚至引发死亡。因此,对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孕妇等特殊人群的潜在威胁较大,建议这些人群每年都要在入秋前积极注射流感疫苗,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同时,所有人群都应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勤洗手、勤通风、注意咳嗽礼仪等,以减低感染概率和患病症状。